王存川教授正在做精準袖狀胃手術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供圖
中新網廣州9月17日電 (蔡敏婕 張燦城)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王存川17日在廣州舉行的第九屆中國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學術會議期間稱,2021年,廣東省減重手術例數較2020年增長了30%。通過建立數據庫后分析發現,男女長胖原因存在較大差異,男性發胖與愛喝酒、愛吃宵夜、常熬夜有很大關系,女性則偏愛零食、甜飲料,特別是奶茶。
肥胖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,備受社會關注。
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副院長朱曬紅在會上通過視頻表示,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點是“低BMI+中央型肥胖”。他表示,中國存在大量輕度肥胖(BMI:27.5至32.5)2型糖尿病患者,往往病程久,合并各類代謝性疾病多;相同BMI條件下會有更多的內臟脂肪堆積,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腰圍,也預示有更高的心血管病風險。
王存川稱,東西方的飲食結構不同,肥胖的特色也不同?!拔覀儢|方人更多的是腹型肥胖,就是‘大肚子’比較多。腹型肥胖對身體代謝的影響比較大,很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等,而且手術的困難都要高很多,因為腹腔的手術空間,被都脂肪塞滿了?!蓖醮娲ㄕf,在同樣的體重指數下,由于東方人腹部性肥胖多,更容易發生代謝性疾病,東方人手術適應癥的切點選擇與西方不一樣。
“如何提高隨訪率,是目前全球減重領域遇到的棘手問題。之前我們主要依靠非智能化工具,如excel表格,人為錄入信息,但隨著減重案例增多,很快就出現錄入輸出困難、容易出錯等問題?!蓖醮娲ㄕf,去年,經過中國幾大權威減重中心共同探討,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減重中心的主導下成立了“中國肥胖代謝外科數據庫”,并已正式使用,已有近100家減重中心加盟該數據庫。
通過分析數據,可以直觀了解個案管理師的復查率、隨訪率,減重患者的體重達標率及并發癥發生率等,針對患者的陽性指標進行提前預警處理,隨時追蹤監督患者的術后減重效果。
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減重中心已錄入4000余名患者信息,錄入內容包括患者生活習慣、術前檢查、手術情況、術后隨訪等。數據顯示,在年齡發布上,女性患者年齡主要集中在25歲至45歲之間,男性18歲至30歲的患者居多。自減重中心成立以來,接受減重手術年齡最大的患者是78歲,年齡最小的為8歲。肥胖程度方面,70%的女性患者達到中重度肥胖即尋求減重手術幫助,80%男性患者達到重度肥胖后,最后才選擇外科手術方式。
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減重中心主任董志勇說:“這些胖友在接受減重手術前都嘗試過不同的減肥方法,有40%的人去過專業的減肥訓練營,短期內也取得很好的瘦身效果,但一離開訓練營,沒有專業營養師及教官嚴格管理,很快體重又反彈。此外,代餐、針灸、按摩等都是比較常見的減肥方式,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:被動式減肥,都想躺著瘦,結果,越減越胖,還伴有多種代謝疾病,最后只能接受減重手術?!?完)